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是很常見的情況,然而父母卻很擔心寶貝身上黃黃的到底要不要緊?多久會好?聽說餵母奶會引起黃疸,怎麼辦呢?在此我們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什麼是新生兒黃疸,以及它的治療與注意事項。
(內文)
什麼是新生兒黃疸?
*黃疸的成因 人體血中的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產生一些廢物,其中一種稱為「膽紅素」的廢物最後經由肝臟排出體外。如果這種廢物產生過多(如紅血球破壞過度)或無法排出(如肝膽系統疾病造成排出異常)就會累積在體內,引起皮膚、眼白泛黃,也就是所謂的「黃疸」。所以說黃疸是許多不同的原因,造成膽紅素堆積在體內而形成的臨床表現。
在醫學上以血中膽紅素的濃度來代表膽紅素累積的程度,如膽紅素濃度為12mg/dl,表示100㏄的血中有12毫克的膽紅素。而醫護人員解釋病情時會以「?黃疸指數」來簡稱膽紅素的濃度,如黃疸指數12表示膽紅素濃度為12mg/dl。而新生兒黃疸包括「生理性黃疸」及「病理性黃疸」。
*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紅血球較成人多(因此紅血球代謝後廢物較多),而且肝臟較不成熟(因此膽紅素較不易排出),所以比較容易產生黃疸。這種因生理現象導致的黃疸稱為「生理性黃疸」。一般嬰兒或多或少在出生第二天開始就會有生理性黃疸的出現,第四天達到最高峰(最黃),1~2星期後逐漸消退。生理性黃疸的黃疸指數通常小於12,除了皮膚、眼白泛黃外,無其他症狀,通常不需治療就會消退。
*病理性黃疸 如果是病理因素造成的黃疸稱為「病理性黃疸」,這些病理因素包括: 1. 新生兒血液方面的疾病,如ABO血型不合(註1)、Rh血型不合、先天性溶血疾病等導致紅血球破壞,使膽紅素代謝增加。 2. 肝臟疾病如先天性膽道閉鎖、先天性肝炎等,導致膽紅素無法排出。 3. 新生兒感染,導致紅血球破壞、肝功能降低。 4. 生產過程導致新生兒頭皮淤血,淤血內的紅血球破壞而產生膽紅素。 病理性黃疸的黃疸指數通常大於15,不但需要治療,而且若不注意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。 (註1)ABO血型不合:若母親為O型,嬰兒為A型、B型或AB型,則有可能因紅血球破壞增加而出現黃疸。
父母應注意什麼?
*寶寶是否有黃疸? 首先,需注意寶寶是否有黃疸。可將嬰兒置於明亮處,觀察嬰兒皮膚及眼白的部分,若比前一天觀察到的黃或比其他嬰兒黃,就可能有黃疸。同時觀察不同的部位,若只有臉部泛黃,表示黃疸程度並不是很嚴重;若泛黃的情形向下延伸至腹部或以下時,則黃疸可能已經到達需要照光治療的程度了。
*若有黃疸需注意什麼?何時送醫檢查治療? 黃疸需注意的是,是否有需住院治療的病理性狀況。爸媽們可以注意下列幾點: 1. 注意黃疸的程度:若腹部或以下皮膚泛黃,或是皮膚泛黃的速度很快(如泛黃很快的由臉延伸至胸部、腹部時),需送醫檢查。此外,出生24小時內就有黃疸,或是足月兒黃疸超過1~2週,早產兒黃疸超過2~3週,也是病理性黃疸的表現,最好送醫檢查。 2. 注意病理性黃疸可能出現的症狀:包括嘔吐、膚色蒼白、活力變差、食慾不振、腹漲、腹瀉、發燒、小便變濃茶色、大便顏色變白(註2)等情形。若有以上情形需立刻送醫檢查。 3. 注意某些使黃疸加重的因素:如早產、生產時曾缺氧、家族史中有溶血性疾病(如蠶豆症)、嬰兒產前或產後可能有感染(如媽媽產前有發燒感染、早期破水)也是須注意的事項,並於送醫時告知醫生此病史。 (註2)若有大便顏色變灰白、小便變濃茶色等情況,可能是先天性膽道疾病,有時嚴重到需要換肝甚至危及生命,需多加注意。
*黃疸兒的居家照顧 生理性黃疸如果無異常狀況,只需多加觀察,按照一般照顧的方式照顧寶寶即可,不需特別處置。建議方法如下: 1. 給予足夠的餵食。 2. 不建議給予葡萄糖水、開水或退胎水,因為不但無法改善黃疸,反而會加重症狀,甚至會影響食慾,造成離子不平衡等嚴重後果。八寶粉等藥物也不可服用。 3. 照陽光或一般日光燈照射或許有點幫助,但效果如何仍無定論,而且須小心不要被曬傷。 4. 一些會導致黃疸或加重黃疸的情況需避免,如蠶豆症嬰兒需避免接觸奈丸、紫藥水等會引起溶血的物質。 5. 用藥時須經醫師處方,因某些藥膏或藥物也會引起蠶豆症嬰兒溶血。 6. 避免感染、飲食不足、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等情形。
*喝母奶會引起黃疸?黃疸兒可以繼續喝母奶嗎? 喝母奶可能引起黃疸。若黃疸出現時間在第2~4天,稱為「早發性母乳性黃疸」,原因和餵食不足,導致排便量減少(隨糞便排出之膽紅素因而減少)有關,所以需給予足夠的餵食。若黃疸在出生後10~14天才出現,則稱為「晚發性母乳性黃疸」,可能持續2~3個月才會完全消退,原因和母乳內所含的物質有關。一般而言,母乳性黃疸極少引起嚴重的病情,不需因怕黃疸而停止哺餵母乳。
根據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,當黃疸指數小於15~17時,仍可放心的哺餵母乳並且照光治療。超過此指數時可以持續哺餵母乳,或暫時以母乳加配方奶餵食,或暫時換成配方奶,再加上照光治療。至於該採用什麼方法,可以和醫師討論比較適合寶寶的處理方式。
|
留言列表